《舊唐書》,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卷。內帝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五代后晉時劉昫、張昭遠等撰。記載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二百九十年的歷史。在北宋編撰的《新唐書》問世以后,《唐書》始有新舊之分。 [詳細]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 [詳細]
《史通》是中國及全世界首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是唐朝的劉知幾。全書內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大類。史學理論指有關史學體例、編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論述;史學批評則包括評論史事、研... [詳細]
《平準書》為《史記》八書之一,作者司馬遷。本書敘述了西漢武帝時期產生的平準均輸政策的由來。《史記·平準書》對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漢書·食貨志》有重要的影響。繼《史記·平準書》之后西漢恒寬有《鹽鐵論》,圍繞平準均輸政策更為系統的記述了武帝時富國經濟政策的內容及各社會各階級的看法。 [詳細]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二月刻,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書風趨于秀逸瀟灑,圓潤典雅,為北魏墓志中的佳品。 [詳細]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便是《宋史》,總共有496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字數多達500多萬。但是同時它也是二十四史中問題最多,后人已經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詳細]
《遼史》是記錄遼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元脫脫等奉敕修。朝兩次纂修《遼史》,都以這部《實錄》作底本。第一次由耶律固、蕭永祺編修,金皇統八年(1148)完成,未刊行,元修《遼史》時已佚。 [詳細]
《告臺灣同胞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民主黨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組織機構對臺灣發表的公開信,被視為是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政策文件,其在中國歷史上總共發表五次。其中,以1979年1月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的最為著名,其內容主要為商討結束兩岸軍事對峙... [詳細]
《陳書》,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亡國前后三十三年間的史實。 [詳細]
養生論文名。三國·嵇康作。本文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于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恒,通達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現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選》等書中。 [詳細]